北京某三甲医院张贴出的“开设500张病床,急招护士800人”,竟然连“救命”的岗位都缺人,是多么严重的信号。
根据德勤中国2月发布的《2025全球医疗行业展望》,全球医护人员短缺趋势将持续,预计到2030年,全球将缺少约1,000万名医护人员,其中不少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。与此同时,调查显示,超过80%的医疗机构高管认为今年人手将面临严重短缺。但中国情况也不乐观,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医院几乎天天走紧急招聘制度。
疫情后,北京回龙观某三甲医院在5月展开护士招聘,计划招800人,却收到不到300份简历。医院人事主任在院内公告里提到,“本科以上护士要三年工作经验,高校采购不易,很多人根本不来投简历”。
与此同时,我看到网上一则病例报告:发生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医院,一个夜班护士通宵值班后晕倒,最后诊断为严重急性劳累。医院官方朋友圈贴出“请大家值班后注意休息”,但也透露“夜班护士本就不足,临时替补经常只能靠调休拼命应付”。
深度采访我的朋友小刘,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科做护士组长,平时一个班只有5名护士值班,负责50张病床,“很多时候顾不上和患者多聊两句,就怕漏个输液、测漏尿量”。他说:“我其实也没想到,护士荒会严重到影响患者体验。”
护士岗位紧缺,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和医院运行效率。比如2024年底上海市卫健委数据显示,护士床比已低于1:0.4,远不够WHO推荐的国际标准(1:0.6–0.8)。在北京类似数据也反映在招聘难、留人难、护患比例低上。
护士不是“多余”的护士,而是守护生命的关键一环。若再不重视这份队伍,我觉得未来看病更难,医护更脆弱,患者会更焦虑。
发布于:江西省盛达优配app-股票配资客服-配资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重庆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