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阿里云栖大会 10 周年,也是我第三次现场参会。
云栖大会是全球技术的风向标,每年都会给我一些新的思考,但今年,阿里巴巴的新帅吴泳铭,带来的不只是思考,准确点说,是一份 AI 未来预告。
过去一年,在 OpenAI 等巨头的引领下,我们几乎都把 AGI(通用人工智能)当成了最终的“罗马”。
但吴泳铭的观点,把望远镜看得更远了一些...
他认为,AI 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,我们不应只盯着山腰的风景,现场抛出这么一句话:
AGI只是起点,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。
而且,是全面超越人类的 ASI。
你相信 AI 会超越人类吗?
先别慌,我们先说说 ASI 是什么?
大家应该都知道 ChatGPT、Deepseek 这些吧,它们叫 AGI(通用人工智能),能聊天、写代码、画图。但在阿里吴泳铭眼里,这些都只是"起点"。
真正的 ASI 是什么概念?
现场吴泳铭描绘了一幅让人脊背发凉的画面:ASI 将创造出一批"超级科学家"和"全栈超级工程师",它们能以"难以想象的速度"解决人类搞不定的问题——攻克癌症、发明新材料、解决气候危机,甚至实现星际旅行。
这么说,还是有点飘渺,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吴老师这样说,于是我就拿小本本记下来了,通往 ASI 之路的三级之路,每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特征:
第一阶段:智能涌现(学习人)
特征:AI 通过学习人类数字化的全部知识,具备了泛化智能
现状:基本完成,通义千问、GPT-4 都是这个阶段的代表
第二阶段:自主行动(辅助人)
特征:AI 掌握 Tool Use 和编程能力,开始在真实世界中行动
现状:我们就在这个阶段,AI 开始用工具、写代码、解决实际问题
第三阶段:自我迭代(超越人)
特征:AI 直接从物理世界获取原始数据,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
现状:还没到,但这是最终目标
第三阶段才是真正的革命,是通往 ASI 最关键的一步跃迁。
这里是我的小本本记得做多的一步。现场说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:
现在汽车 CEO 要设计新车,需要无数次用户调研和内部讨论。但如果 ASI 能直接连接这款汽车的所有数据,它创造出的下一代汽车会远远超过通过头脑风暴设计出来的产品。
为啥直接连接汽车设计出来的更好?
因为目前 AI 之所以在内容、数学和编程上很强,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知识是人类 100% 定义好的“纯净数据”,是人类总结、归纳、甚至有偏见的“二手知识”。
要实现这次“超越”,AI 的第一件事是摆脱“二手知识”,直接从物理世界学习。
我强烈认同!只有让 AI 与真实世界持续互动,获取更全面、更真实、更实时的数据,才能真的理解和模拟世界,发现超越人类认知的深层规律,从而创造出比人更强大的智能能力。
第二件事是 AI 必须获得自我进化的闭环能力。
AI 需要强大到能为自己搭建训练 infra、优化数据流程、升级模型架构,形成一个完美的“自主学习”(Self-learning)闭环。
每一次与真实世界的交互,都是一次微调;每一次结果的反馈,都是一次参数优化。
这就是强化学习的本质,也是各大厂商都在迭代的技术方向之一,此处可以看我们之前的推文。
完成上面两件事,就是 AI 才算是跨过"奇点",那么至此,人类社会就按下了加速键。
所以,接下来吴老师提出了两个判断,也就是开头我用的一个词:AI 未来预告。
如果你是一名刚刚踏入计算机领域的学生,会颠覆你对计算机的认知。
第一个判断:大模型,就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 (OS)
吴泳铭认为,我们今天所熟悉的 Windows、iOS、Android 的地位,未来将被大模型所替代。
我下意识看了下自己的 MacBook。难道这玩意儿真的要被淘汰了?
按吴泳铭的说法,未来你不需要安装各种 APP,只要用自然语言对话,大模型就能帮你搞定一切。自然语言就是 AI 时代的编程语言,Agent 就是新的软件。
未来的所有软件、硬件和服务,都会像插件一样连接到大模型这个“中枢”上,由它来统一调度,响应我们的需求:
自然语言 = 新的编程语言Agent Context (上下文) = 新的内存 (Memory)
为什么?
因为当自然语言成为代码,意味着创造软件的门槛被无限降低。过去,只有几千万专业工程师能开发商业软件;未来,数以亿计的普通用户,只需要用自己的母语下达指令,就能创造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 Agent。
这就是大模型将会吞噬软件。
第二个判断:超级 AI 云,就是下一代的计算机
这个更狠。按吴泳铭的逻辑,既然大模型是新 OS,那什么是新"计算机"?答案是超级 AI 云。
这个逻辑非常清晰,我也很认同。
他同时给出了未来的预测:
每个人未来都会有几十上百个Agent,24小时干活。
这将产生对计算资源的“恐怖”需求。按照预测:“2032 年数据中心能耗要比 2022 年提升 10 倍”。
听到这里我明白了,怪不得要砸 3800 亿搞 AI Infra 建设计划。
这种需要稠密算力、高效网络和超大集群的全新范式,只有“超级 AI 云”才能承载。
要么是吴泳铭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未来,要么就是...算了,不敢想。
吴老师绘制的通往 ASI 的宏大叙事蓝图,阿里手中有哪些王牌可打呢?
首先亮出的第一张王牌,就是以通义千问为核心的开源模型矩阵:一张我相信所有 AI 开发者都无法忽视的王牌。
说句心里话,现在搞 AI 开发的,谁还没上手配置过 Qwen 呢?
目前通义千问已开源 300 多款模型,全球下载量超 6 亿次,衍生模型超 17 万个。
“开源”这一选择,直接让它坐稳“AI 时代的 Android”称号。
除了核心的模型能力,配套的开发全流程组合拳也有:
用于模型定制与优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——阿里云百炼平台
专门用于 Agent 丝滑运行的环境 AgentBay
Coding 的开发者套件灵码/Qoder
藏在水面之下、更硬核的第三张牌—阿里的 AI 基础设施。
吴泳铭在现场特别强调,阿里云目前运营着中国第一、全球领先的 AI 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,是全球少数能做到“软硬件垂直整合”的云平台。
从自研的计算芯片、网络架构到核心存储系统,阿里正在把最底层的“地基”全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走出云栖大会的会场,杭州带着草香味的风吹在脸上,我脑子里还在反复回响着吴泳铭描绘的那个通往 ASI 的未来。
讲真,作为一名从业者,我已经很少再为单纯的概念炒作而激动。
但次,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笃定—校准了我对 AI 终局的想象,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行业竞争的真实底牌。
这张底牌就是:
未来衡量一个玩家实力的,不再仅仅是某个模型的参数量,而是你能调动多大规模的“电力”(Token),以及你是否拥有从“发电厂”(自研芯片)到“电网”(AI 云),再到“电器”(开发者生态)的全产业链能力。
这才是吴泳铭这场演讲背后的,阿里的宣言。从发布会后,阿里的股价飙升了 7%,是最近四年最高的记录。
吴泳铭是 23 年 9 月执掌阿里,到现在正好 700 多天,也就这短短 700 多天,阿里焕然一新,All in AI 从设想蓝图变成了坚定、可信、值的憧憬的落地实践,
看看阿里会在这条路上蹚出怎样一条路,而 AI 的下半场,绝对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颠覆。
盛达优配app-股票配资客服-配资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重庆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